高端酒店之病态

时间:2024-02-06 发布:生产设备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40余年,酒店行业也在国家开放的红利下不遗余力地发展着。看看这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发现高端酒店市场发展有点不可思议。

  国人一直有一个特点:“好面子”,先不管所在城市发展好与坏,至少有一家像样的高端酒店是必须的。美其名曰是为发展,为了招商引资。如果一旦有地产商进入,地价可以半赠半送,甚至免费赠送。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前提是要求地产商必须建一所高端酒店来填补当地市场空白的寒碜局面,而作为地产商来讲,高端酒店本身就应该让自己附属的住宅及其他项目可以溢价,基本能实现“空手套白狼”之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殊不知,政府愿望达成了,地产商赚得盆满钵满,但后续酒店经营却进入了举步维艰的窘境。

  看看快速地发展的地产王国某集团,20年前,凭着“给你一个五星级家”这句核心广告语,让一个濒临倒闭的地产公司瞬间起死回生,成为了中国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匹黑马,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旗下在全国各地因为地产开发需要而衍生建造开业的自有高端酒店已经超百家。

  这些酒店线%的酒店都在亏损中,真的让酒店管理公司痛不欲生,但大环境如此,即使请个神仙来,也无力回天。

  后来,老板看见中端品牌维也纳快速地发展,且高入住率,盈利能力强的特点,特地要求挖其人才,来仿效经营和发展。但由于全服务型酒店与有限服务型酒店的不同,酒店档次的高低差别,地域位置的不一样等等,即使学也只能学其形,而无法学其神。至于其后来成立新的酒店管理公司,开发希尔顿惠庭这个品牌,与本文关系不大,不在此赘述。

  国际著名万豪、洲际、希尔顿、雅高等品牌进入中国最久的已超越30年以上,在这几十年中国高端酒店业的发展中,他们空手套白狼,且充分尝到了中国高端市场的甜头,知道崇洋的国人,只要是这几家巨头旗下的品牌,哪怕是刚衍生出来,没有一家实体店,中国投资人都勇于吃“头啖汤”。

  这份豪情和勇气,让鬼佬们对中国人刮目相看,清楚自己随便弄个品牌,起个名字也可以在中国大地大行其道。

  发展至今,这些国际大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确定进入白热化,先不管你酒店地理位置如何?是否能真正赚钱,只要“”投资人敢投,我就敢签。

  一个项目不单单是国际大品牌之间的竞争,就连某一品牌内部,东南西北区的研发人员都相互抢食,如此局面,大开眼界。

  试想想,现在的国际大品牌都在中国大地肆无忌惮的掠食抢夺,大张旗鼓的野蛮生长,这与中国进入千禧年后经济型酒店的快速扩张、野蛮生长,管理严重滞后,原有的服务标准仿佛一夜间完全消失,这些国际大品牌不就是在重蹈经济型酒店的覆辙吗?

  还有,国际大品牌为了抢生意,原本只是输出“全权委托管理”业务的公司,也开始逐渐放开其旗下部分品牌“特许经营”的业务。也就是说,只要能赚到钱,慢慢的开始不顾及对自身品牌的伤害问题,只要有钱赚,任何形式都可以合作、签约。

  某些利益集团为了尽快抢占国际市场的排名,不惜以重资买、买、买来实现所谓民族酒店品牌的帝国梦,殊不知买容易,整合难,就像人一样,一旦肚子里什么都装,导致消化不良,最后拉不出,比死还难受,对身体伤害可不是伤风感冒那么简单。

  如家已经被首旅收购,7天被锦江收购,汉庭变成了今天的华住,三巨头在发展最鼎盛时期,在中国大地开业门店超过万家。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型酒店已经不能成为酒店业的主流市场,这一些品牌就开始快速向中端市场进军,转眼间中端市场的发展已超越10余年,又一轮新的所谓的中端酒店品牌诞生,再三分天下。

  猛然回首,才发现,这些国内的酒店品牌,除了把中低端市场玩得热火朝天,似乎对高端市场患上了“恐高症”。

  天天喊要发展高端酒店市场,试想想,国内所谓的酒店集团,用所谓的低端酒店市场的人才来运营高端酒店领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一些刚入行的酒店人,可能连酒店专业术语,真正的SOP流程都没有完全掌握,何来与国际酒店品牌抢夺高端市场的勇气?

  中国酒店业发展这几十年,原本有以“白天鹅宾馆”为首的品牌已经在国人心中树立起了美誉度,奈何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国字当头,除了保住乌纱帽为第一个任务,哪里想到、哪里知道品牌是可以发展的,品牌是可以持续经营的,品牌还可以赚大钱的秘诀。

  再看看,口罩3年,高端酒店市场摘牌的、关门的举不胜举,原本为地产溢价服务的这些高端酒店,不管是自营还是给国际大品牌托管的,不少以关门谢客来止损。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